
龍湖燈譜暨三代祖師行紀
碧水三代浮佛行紀(龍湖山金碧峰法船凹穴龍湖寺寶地,今泉州市 德化縣美湖鄉上漈村西北方,海拔一三五○公尺山頂)。據龍湖寺譜記載:三代祖師相傳為毗舍浮佛現身,為佛家賢劫七佛中第三世佛,世稱三代浮佛。
師貫福建省,永福縣仁義里下姑堡(今德化第二中學校址),俗姓林,名珌,法號自超。生於南宋孝宗隆興二年(西元一一六四年)十二月四日辰時,林公成甫次子。幼奇穎,見佛生歡。稍長,皈向佛心益堅。年十二,辭親出家,嗣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,深昧其道(祖師長兄任南京兵部尚書),執經甚勤。歷三載,尊師囑,雲遊佛海叢林,遍歷名山古剎。一日,來到河邊未見渡船,又來一位老者,也欲渡河。時值傍晚,欲速過河,遂背負老者涉水而過,安抵彼岸,放下老者。請安畢,老先生語曰:「吾泰山佛也,來傳汝法門。」此後祖師法力精進。有一日,信步至一處山巔古剎,回顧四週山嵐,望見前山蒼翠中隱約有窩,在其附近請問居民:「此處如何稱呼?」,皆曰:「青草湖」。於是背起行囊登太湖山,披蒙茸匝而細觀之,四山環顧,一水紆迴,宛若一小天竺,符合師尊交代之旨意:「龍起西方,遇水興波,遇湖則止。」眼前環顧左右呈現之機遇,實得其所。下山回鄉稟明生身父母,獲得襄助。又鄉紳陳惠佐、章元嘉等盼能駐錫供養。眾人登山協助構築草房,供師駐留。大師植樹整理環境之餘,為信徒施醫消災解厄,信徒日眾。有登山進香,拾田充為香供,併剪茨結室,延集道侶,廣行施濟,療治病痛。
宋寧宗嘉泰二年(西元一二○二年)十二月初四辰時,祖師疊石山頂,團坐吟誦曰:「自古金龍滿空笑,十方盡向悉皆聞,千山萬水十迴轉,五百年來又一分。」又示眾吟曰:「到山今己別大眾,聽個囉哩結良緣,盡飽九代常充滿,列地江河不用船。」又執火炬曰:「歎似空中一蓬,風來應物忘霜,今朝放火燒盡,萬代碧天佛堂。」又讖曰:「祀我者仁人,蠱我者天命。」遂坐而化。是時紫霧結頂,神光貫天,跏趺不倚,顏色如生。至初八日茶毘告遍四方,拜覲者冠蓋老壯,何止千餘人。聞其歌頌,睹其坐化,無不嘖嘖以為再生佛也!自此,四維傾心,漳州、泉州、興化、福州、汀州、延平等地香客絡繹不絕。善信陳惠佐、章元嘉率眾信,恢基址,架巖宇,運木鑿石,不吝捐資,不憚其勞,眾助功力。肇始於宋寧宗嘉泰三年(西元一二○三年),落成於嘉定六年(歲次癸酉,西元一二一三年)之冬。眾議疏請法善和尚襲繼衣缽任塑鎮殿金身,續擴建規模信眾祈求益驗,分香日盛,遍南安、永春、安溪、仙遊、大田、德化、漳平諸縣。後世尊崇為:「臨濟正宗、龍湖法派、萬代碧天——卓錫開基碧水三代祖師」。
南宋嘉泰三年(歲次癸亥),由繼嗣法善和尚在龍湖寺寶剎殿後,伐巨樟,其圍八尺許,延藝師精雕九尊三代祖師金身,首節雕為鎮殿主佛,餘八節由林、陳、章、李、許、劉、涂、蘇等八姓請回,自行建庵立廟供奉。宋理宗淳佑十一年(歲次辛亥)為三代祖師成佛五十年慶典,來自大田,永春、南安、安溪、晉江、漳平、龍岩、永定、興化、長汀、延平等地之善信,結隊成群,絡繹於途,雲集龍湖寺參加盛典,寺之信眾數以千計,人旗隊伍宛若滿天繁星,香烟繚燒遮日敝空,炮聲轟隆響徹雲霄,五彩繽紛場面盛況,溢于言表。在場善男信女竭誠倡議,祈請繼續雕塑三代祖師金身36 尊,由大田、永春、南安、安溪、晉江、漳平、龍岩、永定、興化、長汀、延平等地信徒先后恭請回本境,各自建廟立庵,四序供奉香火,恆念祖師庇佑之殷。信眾護持遍佈福建、台灣、南洋各地,分香各地之外,祖庭至清末民初,還有九堡之眾共同護香關連。(龍湖燈譜)
師貫福建省,永福縣仁義里下姑堡(今德化第二中學校址),俗姓林,名珌,法號自超。生於南宋孝宗隆興二年(西元一一六四年)十二月四日辰時,林公成甫次子。幼奇穎,見佛生歡。稍長,皈向佛心益堅。年十二,辭親出家,嗣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,深昧其道(祖師長兄任南京兵部尚書),執經甚勤。歷三載,尊師囑,雲遊佛海叢林,遍歷名山古剎。一日,來到河邊未見渡船,又來一位老者,也欲渡河。時值傍晚,欲速過河,遂背負老者涉水而過,安抵彼岸,放下老者。請安畢,老先生語曰:「吾泰山佛也,來傳汝法門。」此後祖師法力精進。有一日,信步至一處山巔古剎,回顧四週山嵐,望見前山蒼翠中隱約有窩,在其附近請問居民:「此處如何稱呼?」,皆曰:「青草湖」。於是背起行囊登太湖山,披蒙茸匝而細觀之,四山環顧,一水紆迴,宛若一小天竺,符合師尊交代之旨意:「龍起西方,遇水興波,遇湖則止。」眼前環顧左右呈現之機遇,實得其所。下山回鄉稟明生身父母,獲得襄助。又鄉紳陳惠佐、章元嘉等盼能駐錫供養。眾人登山協助構築草房,供師駐留。大師植樹整理環境之餘,為信徒施醫消災解厄,信徒日眾。有登山進香,拾田充為香供,併剪茨結室,延集道侶,廣行施濟,療治病痛。
宋寧宗嘉泰二年(西元一二○二年)十二月初四辰時,祖師疊石山頂,團坐吟誦曰:「自古金龍滿空笑,十方盡向悉皆聞,千山萬水十迴轉,五百年來又一分。」又示眾吟曰:「到山今己別大眾,聽個囉哩結良緣,盡飽九代常充滿,列地江河不用船。」又執火炬曰:「歎似空中一蓬,風來應物忘霜,今朝放火燒盡,萬代碧天佛堂。」又讖曰:「祀我者仁人,蠱我者天命。」遂坐而化。是時紫霧結頂,神光貫天,跏趺不倚,顏色如生。至初八日茶毘告遍四方,拜覲者冠蓋老壯,何止千餘人。聞其歌頌,睹其坐化,無不嘖嘖以為再生佛也!自此,四維傾心,漳州、泉州、興化、福州、汀州、延平等地香客絡繹不絕。善信陳惠佐、章元嘉率眾信,恢基址,架巖宇,運木鑿石,不吝捐資,不憚其勞,眾助功力。肇始於宋寧宗嘉泰三年(西元一二○三年),落成於嘉定六年(歲次癸酉,西元一二一三年)之冬。眾議疏請法善和尚襲繼衣缽任塑鎮殿金身,續擴建規模信眾祈求益驗,分香日盛,遍南安、永春、安溪、仙遊、大田、德化、漳平諸縣。後世尊崇為:「臨濟正宗、龍湖法派、萬代碧天——卓錫開基碧水三代祖師」。
南宋嘉泰三年(歲次癸亥),由繼嗣法善和尚在龍湖寺寶剎殿後,伐巨樟,其圍八尺許,延藝師精雕九尊三代祖師金身,首節雕為鎮殿主佛,餘八節由林、陳、章、李、許、劉、涂、蘇等八姓請回,自行建庵立廟供奉。宋理宗淳佑十一年(歲次辛亥)為三代祖師成佛五十年慶典,來自大田,永春、南安、安溪、晉江、漳平、龍岩、永定、興化、長汀、延平等地之善信,結隊成群,絡繹於途,雲集龍湖寺參加盛典,寺之信眾數以千計,人旗隊伍宛若滿天繁星,香烟繚燒遮日敝空,炮聲轟隆響徹雲霄,五彩繽紛場面盛況,溢于言表。在場善男信女竭誠倡議,祈請繼續雕塑三代祖師金身36 尊,由大田、永春、南安、安溪、晉江、漳平、龍岩、永定、興化、長汀、延平等地信徒先后恭請回本境,各自建廟立庵,四序供奉香火,恆念祖師庇佑之殷。信眾護持遍佈福建、台灣、南洋各地,分香各地之外,祖庭至清末民初,還有九堡之眾共同護香關連。(龍湖燈譜)